【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学工部教师党支部开展系列主题教育理论学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为主线,学习新思想,锻炼真本领。
6月13日,医学部学工部教师党支部组织开展主题教育第五场专题理论学习,邀请北京大学团委博士生讲师团成员、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直博生姜如雪,以“传统政治智慧的当代发展——德法结合的国家治理方式之生成与应用”为题,带领支部全体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一起学习。
学原文悟原理,凝聚思想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姜博士首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进行解读,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定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正确处理政治和法治、改革和法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关系;阐述了当下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是扎根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法治体系。
解概念理脉络,夯实理论基础。德治与法治在中华文化中源远流长,经历了相互混溶、分离、融合的历史。姜博士对“德治”与“法治”的关系深入剖析并就德法结合是在中国社会绵延了数千年的政治传统加以解析。相比西方法治的分化过程,即“宗教成为市民社会的、利己主义领域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的精神”。从制度核心理论看,西方法治的人性论基础在于,政治的核心为设立一个好的制度,通过规则和制度的约束来防止恶行的产生,而德治的人性论更多奠基于“四心”说为代表的性善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综合两种理论的核心,德法结合彰显了辨证逻辑,而辩证逻辑也一以贯之地体现在儒家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中。
承传统求创新,提升实践本领。在党建工作中做好法治与德治,必须坚持党规党纪,高度重视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姜博士结合党建工作对德治和法治的内涵及其局限性进行解读,法治是充分利用政治性的规则将政治作为一个自主领域处理政治行政事务,德治则可以发挥文化领域的教化作用作为统治形式,以影响个人品质的方式实现对于社会的统摄和规范。当下的社会治理即是通过德法结合,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主题理论学习结束后,支部同志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期待通过法治与德治传统政治智慧的学习,将理论作为实践的先导,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创新融合,助力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和北大医学高质量发展。
学工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郝玥表示本次学习受益匪浅,本次主题教育活动对德治和法治的国家治理方式进行了很好地指导领学,高等学校是“法治”的重要场所,更是“德治”的主战场。作为高校教师,应积极探索德治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育人模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使高校真正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摇篮和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阵地。
学工部本科生研究生办公室张弘悦谈到,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特点。通过本次学习,我更深刻意识到只有法治与德治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做到融会贯通、相得益彰,才能推动形成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良好局面。
学工部本科生研究生办公室陈宇晗分享学习体会,德治与法治是国际治理的两种不同模式,小讲师分别讲述了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发展脉络和西方法治思想的产生过程,阐明了德治与法治的利与弊。在今天的中国,我们要立足基本国情,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在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由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家治理,真正实现“以法安天下,以德润人心”。
学工部综合办公室王蓓表示,今天的讲师围绕“德法结合的国家治理方式之生成与应用”主题,用生动丰富的语言讲解了“德法结合”的治国传统与中国特色以及为何需要“德法结合”和国家治理方式的推广应用及当代启示,通过横向纵向的深入比较,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了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性。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是扎根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法治体系,不能被西方错误思潮所误导。
学工部教师党支部 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