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梅兰芳纪念馆--追忆先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为了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刘延东国务委员在北京大学教师干部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响应中共北京大学医学部委员会深入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号召,2012年5月22日,国际合作处党支部成员在党支部书记马长中的带领下,来到了位于西城区护国寺街的“梅兰芳纪念馆”,通过在这里的参观学习,大家缅怀了梅兰芳先生在艺术上的精益求精与在品德上的爱国求荣。
梅兰芳(1894年~1961年),名澜,字畹华,汉族,生于北京,出身于梨园世家,被称为旦行一代宗师。 解放后历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梅兰芳纪念馆是一个占地面积716平方米的四合院建筑,是纪念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伟大艺术成果的场所。梅先生在逝世前,曾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10年。梅先生逝世后,周总理提议建立梅兰芳纪念馆。1986年10月,邓小平亲笔书写的匾额:“梅兰芳纪念馆”。
在这座别具一格的四合院中,矗立着梅兰芳先生的汉白玉半身塑像,并且存有大量和梅先生有关的珍贵文物与文献资料。其中"故居陈列室"主要是梅先生居住期间各项陈设的原貌展示;"第一陈列室"主要展出的是梅先生一生的主要艺术生活和社会活动精选图片和资料;"第二陈列室" 陈列着梅先生使用过的部分戏装、道具及一些馆藏资料;"第三陈列室" 陈列着国内外友人赠送的书法、绘画和其它纪念品;此外还设有专题展览。
在参观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梅先生在抗战期间的那些事迹资料,这些资料充分展示了梅先生作为一个伟大艺术家的爱国主义情怀,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和图片深深的感动了我们。梅兰芳先生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期,他为了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和坚决不给侵略者演戏,而把胡子留起来,靠写字卖画为生,因此有了 “蓄须明志” 的千古佳话。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威胁,面对落魄的生活和忍饥挨饿,甚至于放弃事业,梅先生也不肯向日本侵略者屈服,充分表现出了爱国艺术家不屈不挠的骨气,体现了伟大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奋勇抗战的决心。文学泰斗老舍在缅怀梅兰芳的文字中这样写道:“他不仅是京剧界的一代宗师,继往开来,风格独创,他的勤学苦练,自强不息的精神,他的爱国爱党,为民族争光的热情,也是我们一般人都应学习的!” 此外,梅兰芳先生还为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促进我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梅先生曾多次出国访问,凭借精湛的艺术造诣,结识了众多国际著名的艺术家,建立了诚挚的友谊,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使我国京剧艺术跻入了世界戏剧之林,可以说,他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
通过这次参观,我们了解到,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实践中,梅兰芳先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弘扬了我国的戏曲艺术,同时把他自己献给了自己深深热爱的祖国和人民。梅兰芳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作为北大人,我们深知肩上担子的重大---“示范引领,走在前列”,我们要向梅兰芳先生学习,对艺术精益求精、爱祖国坚定不移,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为国家和民族不断培养和输送’具有爱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各行业起引领作用的高素质人才’”(周其凤校长讲话)。
国际合作处党支部
2012年5月25日